欢迎光临 郑州耕耘科技有限公司 官方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动态
质量管理体系:浅析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2-12-06  信息来源:耕宇科技  浏览次数:

  来源:仪器校准

  郑州耕宇科技(www.gengyu365.com)短评:我们国家的质量管理还在初级阶段,没有认识到质量管理是一种主动地管理需求,而不是被动的仅仅为了获得证书。我们公司主要做的是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系统,两者都是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我们的产品面向的客户首先要有质量管理的概念,或者正在实施质量管理的标准化,为了更加高效、规范地工作,实现信息的汇总,加强各科室或部门的信息交流而需求质量管理的信息化。下面是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和怎么逐步的实现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我读了这篇文章受益匪浅,给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大家多多交流。

  原文:

  1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1.1 质量检验的起源和目的

  质量检验起源于Taylor.F.W “科学管理”的理论,随着企业内部专业分工,将产品的检查从制造过程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工序——质量检验。质量检验人员根据产品的技术标准,利用各种测试手段,对生产的产品或半成品进行筛选,以防不合格品流入下一道工序。质量检验方法基本上是全数检验,工作量大、时间长、费用高,具有很强的事后性,造成的原材料、人工及费用成本方面的损失已无法挽回。它虽可以避免不合格品出厂给用户造成损失,但对于如何预防不合格品发生,却无能为力。

  1.2 统计质量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20世纪2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成立了Shewhart.W.A领导的过程控制研究组和Dodge.H.F领导的产品控制研究组,经过研究,休哈特提出了过程控制理论和监测过程的工具——控制图。Shewhart在1924年5月提出了第一张控制图(不合格品率控制图)。1929年,Dodge.H.F和Roming.H.G则提出了抽样检验理论和抽样检验表,解决了对不能全数检验(例如破坏性检查)和不宜采用全数检查的产品进行统计抽样的问题。1931年,Shewhart又将英国统计学家费舍提出的小样本统计学应用于提高制造工序的工序质量,并总结出质量过程控制的理论,出版了一本划时代的名著——《工业生产过程质量的经济控制》。控制图、抽样检验、小样本统计学奠定了统计质量管理的基础,标志着统计质量管理时代的开始,统计质量管理把以前质量管理中的“事后把关”变成事先控制、预防为主、防检结合,并开创了把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新局面。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统计质量管理在企业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1946年美国成立了“美国质量管理学会”。

  统计质量管理着重应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强调对生产制造过程的预防性控制,使质量管理发展到突出质量的预防性控制与事后检验相结合的阶段,成为生产工程控制的强有力工具,为企业减少了不合格品,降低了生产费用。但统计质量管理由于过分强调统计方法的应用,忽视了管理功能的发挥,忽视了组织管理和生产者的主观能动性,加之数理统计方法本身“深奥难懂”,致使人们误以为“质量管理就是数理统计”,限制了它的发展。

  1.3 全面质量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十分复杂,影响质量的因素多种多样,单纯依靠统计检验的方法不可能解决一切质量问题。20世纪50年代,戴明博士将统计质量管理引入到日本。日本企业重视质量管理,并取得很大成功,产品质量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日本质量管理界认识到只依靠少数技术人员搞质量管理不行,还必须动员广大职工参加,于是兴起了在企业内部推行质量活动小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将质量管理推进到全面质量管理时代。

  1.4 信息技术时代的质量管理

  20世纪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出现、发展和运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朝着高效、开放、合作与动态调整的方向演化。柔性制造、精益生产、JIT生产、快速响应制造等已成为企业新的组织方式;供应链、虚拟企业成了企业扩大规模、占领市场的经营模式。

  2 开展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制造型企业的质量管理理念、意识、文化和质量管理控制的技术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制造业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有的甚至更差,这样的事实是无法与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相称的。近些年,已有相当多的制造型企业的管理者认识到了改进生产质量管理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开始引入国外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标准化管理方法,其中,较为普遍的是采用ISO 9000质量体系认证来规范企业质量管理流程、保证产品的质量,这项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提高企业员工质量管理意识、提升企业形象和市场知名度、改进产品质量、促进产品销售等作用,为企业进一步的学习和更好地掌握国际先进制造业的质量管理分析、控制技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人们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开展并不是质量管理的全部,就体系的执行而言,也特别需要其他质量管理技术的支持和配合。所以,随着社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制造型企业本身对质量管理的要求不断升级,质量管理的工作不断深入,企业需要依靠更多的、更为先进的、更为成熟的用于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技术,来保障企业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稳定。

  3 信息时代质量管理的新发展

  3.1 信息时代质量管理的主要特征

  一是改变传统的、基于对供应商实行来料检查的质量控制方法。在供应链(或虚拟企业)动态联盟各个成员企业内部建立完备的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使企业按统一的质量标准生产和要求产品质量。

  二是将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延伸到各个联盟成员企业。使用质量功能设计方法设计配置整个(虚拟企业)供应链的质量功能,在核心企业(盟主)的领导下,各个联盟成员共同承担质量责任。

  三是重视计算机在质量管理中的运用。运用计算机网络将整个供应链(虚拟企业)动态联盟内各个成员企业的质量管理系统连接在一起,共享质量数据,实现质量过程的实时控制。

  四是强调计算机辅助质量系统(CAQ)是CIMS的一个子系统,CAQ共享CIMS的有关市场、设计、生产等方面的基础数据和信息,同时也向CIMS提供质量方面的数据信息。

  3.2 在传统质量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益处

  在传统质量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很大的益处,主要表现在:能将质量信息及时传递到需要的各部门、各环节、各过程;大大提高质量决策的速度与准确性;大大提高产品、服务和工作质量,体系实现无缝平滑运行;质量成本下降,同时质量持续得到改进;对质量体系能够部分实现远程审核和评价;能随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而调整;与企业其他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平稳连接。

  3.3 信息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形式

  信息技术在质量管理中应用的形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通用办公软件,特别是Excel的应用。由于Excel方便的文本录入、较强的数理统计及可以插入不同类型的图表等强大的功能,在目前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也是最为常见的,主要的用途为统计分析、过程监控、测量系统分析及其他特殊应用。第二,利用专门的编程语言开发的计算机辅助检验系统(CAT)。第三,计算机辅助质量保证(CAQ)系统。第四,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或制造资源计划(MRPII)系统。在实施ERP系统或MRPII系统的过程中,除有些企业存在资金、技术、人力不足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问题,如合资企业常受合资方管理模式的影响或IT人员对质量管理需求不熟悉,质量管理人员对数据库应用系统功能不了解,未能充分发挥企业软硬件的资源优势等。建议企业在实施之前对自己的需求特别是企业级的统计项目做出定义,在实施前与顾问公司或开发公司进行充分交流,通过二次开发或开发时加入统计模块来实现,从而能够实现统计的自动化。更为重要的是获得准确的结果,而准确的结果是进行持续改进和PDCA管理的重要前提。

  3.4 质量管理信息化的目标

  质量管理信息化的目标是利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对业务流程中的不协调部分进行改造,降低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降低企业与外部伙伴之间的信息传递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根据企业在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可以将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划分为管理标准化、资源数据化和综合信息化3个阶段。

  (1)在管理标准化阶段,企业的管理水平较低,市场份额较小,信息化水平较低,内部人员的信息技术知识不足,没有配备或较少配备信息设备,与上下游厂商的信息交流成本较高。在这个阶段如果把质量管理信息化目标设定为建立一个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则会面临诸多问题。

  (2)在资源数据化阶段,企业拥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市场地位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各部门已经完成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能够实现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递,但不同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顺畅,形成各个信息孤岛。所以,在资源数据化阶段,质量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应是建立较完备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内部局域网,促进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如果引入大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就需要对企业内部员工、业务流程进行大幅度的调整,这样的调整成本可能会使企业面临很大的困难。

  (3)在综合信息化阶段,企业内部的IT应用水平限于办公自动化,能够进行简单的市场与产品预测,但是从企业的市场表现来看,企业在现有的市场上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需要进一步开拓新的市场,或进一步在现有市场上巩固自身的竞争优势,企业与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厂商、下游的销售厂商之间,在信息、物资与技术的传递上仍存在着不畅通的现象;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建设完成,同时企业内部的局域网系统已经有一定的建设。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入大型的信息化系统,比如ERP,MRPII,KM,CRM或者SCM等,才会对企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 我国实施质量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当前,我国质量管理信息化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水平还不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为:一是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对质量管理信息化的指导不够。以质量管理信息化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太少,并且咨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二是企业对这个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许多企业仅仅局限于建立ISO 9000标准所要求的质量体系,只满足于获得认证证书,没有把质量管理工作再引向深入,特别是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和改进质量管理工作方面,最终未能跳出既定的质量管理模式。三是政府对质量管理关注不够。政府有关部门对利用信息技术改善质量管理的巨大作用了解不够,缺乏对质量管理信息化工作应有的总结、指导和推广。此外,现阶段适用于质量管理的软件的功能还不够完善,质量也有待提高。

  5 结语

  从目前国内外质量管理发展情况看,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更快的发展,就必须顺应信息化潮流,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环节的质量管理工作,将会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而发生巨大变化。可以预见,信息化必将对传统质量管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使质量管理效率有较大的飞跃,并使质量管理信息化范围不断扩大,同时促进质量管理向信息化的纵深进一步发展。